目前,传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存在规划布局合理性欠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绿化景观与人性化设计缺失、地域文化表现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区如何拓展旅游功能,如何确定布局选址和功能规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典型旅游服务区的建设经验,以及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点,并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服务区旅游功能拓展的布局模式和方法。
传统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的现存问题
规划布局合理性欠缺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遍存在总体规划及各类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实际交通特征不相符的情况,因缺乏科学的交通量预测,使得现有服务设施存在资源闲置与供不应求的现象共存。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传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存在注重停车场、综合服务楼等主要服务设施,缺乏服务区内部道路与停车场及其他服务设施之间的交通流线的合理规划,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影响服务区的运转效率。
绿化景观与人性化设计缺失
初期规划时,因服务区规模的不明确、缺少对服务区未来发展的预测等原因,从而忽视了绿化景观设计在服务区整体环境中的作用。此外,部分服务区缺少无障碍通道、母婴服务等体现人性关怀的设计。
地域文化表现不足
作为城市前沿的文化展示窗口,部分服务区只关注了司乘服务功能,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注入,无法吸引司乘与旅客的长时间停留。
江苏宁沪高速茅山服务区 胡宁 摄
节能环保、环境设计待加强
大部分服务区缺少太阳能、风能,废水、废物垃圾处理等节能环保措施的有效利用,服务区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旅游功能拓展后的需求分析
服务对象分析
服务对象可大致分为全程自驾游旅客、过路旅客和换乘旅游巴士旅客,其需求也有所差异。 全程自驾旅客目的地多为周边旅游景点,在出发前就已规划好路线及行程,一般只在服务区短暂停留休憩,时间通常在半小时以内。过路旅客的目的地具有多样性,对比普通服务区,这类旅客会被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增设的旅游信息推广站、纪念品专卖店等吸引,愿意长时间驻足游玩,此类旅客的停留时间通常在两小时至三小时。换乘旅游巴士的旅客是自驾到达服务区后,转乘指定旅游专线巴士前往景区的旅客,此类旅客从进入服务区停车到换乘旅游专线巴士前往景区,再由景区返回服务区提车离开,通常需要一天至两天的时间。
服务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的服务对象,功能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类。
基本需求 包括车辆的停靠补给,如加油、充电、修理、清洗、保养等;司乘的休憩补给,如餐饮、如厕、短时休息等。
旅游服务需求 针对以旅游为主要需求的司乘,服务区能够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可以集中详细地了解服务区所处线路的主要信息,包括高速公路路线信息、设施信息、救援信息、预警信息,以及周边的旅游景区信息等。与此同时,服务区还可以提供旅游专线巴士、自行车租赁、房车转储等服务。
特色体验需求 部分自驾游旅客愿意在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内停留较长时间(少则两小时至三小时,多则一天至两天),服务区可以提供特色住宿、特色餐饮、特色购物、文化展示等多元体验需求。
停车需求与特性分析
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因其旅游功能,会吸引更多的司乘进入,从而增加了服务区的停车需求,如小车车位需求增多、旅游巴士需要专门的停车区域等。
旅游功能拓展后的布局
总体布局规划
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的总体布局,在满足服务区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基于自身及周边环境资源,合理规划服务区布局。
停车场与主线的关系: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多采用集中式布局 与一般服务区相比,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多采用集中式布局。集中式布局即停车场集中布置于一侧,服务设施也随之布置于同一侧,如茅山服务区、阳澄湖服务区、太湖服务区、浜名湖服务区、刈谷服务区、东山服务区、关西服务区、清水服务区、南投服务区等。同理,部分分离式服务区的布局也多采用双侧不对称形式,将较大规模的停车场和主要的服务设施设置于一侧,而对向仅为不宜通过高架的车辆提供停靠和较基本的服务功能,如东庐山服务区、藤川服务区、德光服务区等。
首先,从服务区自身环境考虑,旅游资源要素会吸引旅游车辆及公众前往,从而产生布局的趋向性。采用集中式布局可顺应这种趋向性,将设施靠近基地自身景观或周边资源,在方便旅客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服务区的环境品质。对于不便将车辆跨线的场地,也可通过人行的跨线桥将双侧(服务区)连通。其次,从服务区周边资源的角度分析,高速公路主线双侧的旅游资源分布会呈不对称的状态,资源侧停靠的车辆、公众较多,此时适宜采用集中式或不对称的分离式布局。最后,因为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的功能复合要求高且规模较大,建设一对完全对等的服务设施成本较高,从提高效率和降低建设运营成本等方面考虑,集中布局也是较好的选择。
主体建筑与停车场、贯穿车道的关系: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多以外向式布局为基础,并结合环境适当变化 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多以外向式布局为原型,由主线向外依次布置贯穿车道、停车场、综合服务楼。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场地地形及周边景观条件形成最适当的布局,如茅山服务区、太湖服务区、东庐山服务区、湖口服务区、浜名湖服务区、足柄服务区、藤川服务区、Aliso Creek服务区、Killington Lake 服务区、Tebay服务区等都是典型的外向式布局服务区。
对于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而言,这种布局形式可以利用停车场隔离主线大量车流形成的噪音,同时保证周边景观和旅游资源的视线通达和步行可达。将综合服务楼布置在靠外侧,在服务司乘的同时,也能将其作为景观要素,提升服务区的环境品质。
双侧服务区的关系:对于一些分离式布局的服务区,采用跨线桥、地下通道等对双侧进行连通 与单侧集中式布局的原理相似,这种方式可以让双侧的旅客均可到达游憩地,同时提高双侧服务设施的使用率,如多贺服务区、西湖服务区、藤川服务区、德光服务区、多贺服务区等。
功能布局配置
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具备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基本功能,同时融合了部分满足旅客需求的功能。通过总结现有典型的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的配置,并结合需求层级理论对其分类梳理,总结旅游拓展服务区的功能配置策略。
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符合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的一般原则,满足长途旅行的基本需求功能。按照相关的规范与指导,服务于车辆的基本功能包含车道、停车场、加油站、修理厂等;服务于司乘的基本功能包含盥洗室、餐厅、商店、休息厅、医务室、通信设施等。
衍生功能 衍生功能是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的特色功能,为旅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包含基本服务功能的升级和旅游服务相关功能的引入,主要包括信息与引导功能、交通与集散功能、休闲与游憩功能等。
相关功能 相关功能与基本功能、衍生功能相关,可不设于服务区内部,涉及与服务区相邻土地的开发利用或其他开发主体。
空间形态设计
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空间形态设计与环境联系紧密,其空间形态体现了不同维度形象要素的叠加,与基地自然与人文环境、基地周边旅游资源、基地所属高速沿线的旅游市镇3个层次均有呼应。通过梳理相关典型案例,可以将其空间形态设计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类。
拓展体量 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倾向融入于环境又凸显于环境的建筑体量。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是服务楼建筑重要的外部限制条件。由典型案例中可知,为体现中微观地域的自然秩序,建筑体量和谐地镶嵌在自然之中,在必要时采取分散建筑体量、错落布局的方式,以减少对自然秩序的破坏。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处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中均出现了标志性的高塔或尖顶,如阳澄湖服务区的尖顶高塔、清水服务区的夜明珠灯塔等,这种设计提高了服务区的识别度和方位感,使其凸显于环境中。
造型与空间 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的造型和空间设计倾向于展现地域性和时代性,并兼顾观览性。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与环境条件联系紧密,因而在服务区内的常规建筑造型和空间设计中(除场景化的游乐建筑外),常常体现光、风、雨等气候条件构成的宏观尺度自然秩序,以及周边景观和地形地貌构成的中微观尺度自然秩序,从而体现人文内涵。从造型的角度来看,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常以隐喻继承传统造型的方式,表达其地域性和时代性,如藤川服务区游客中心、关西服务区服务楼、清水服务区服务楼、茅山服务区服务楼等。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的空间设计也展现出了隐喻继承的设计倾向,如阳澄湖服务区以连续界面围合院落回应了护城河和城墙带来的领域认知感,水埠桥头的空间组织关系回应了江南水乡的地域图式。
建设材料 传统材料具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其颜色、质感、肌理、气息等,已构成公众记忆深处的情感内容,可以很好地表达地域文化特征。现代材料具备性能上的优势,其生产工艺的快速发展可以降低成本。选用在质感、尺度、颜色、物理特性等方面与传统材料相似的现代材料,可以实现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相互结合。
建设技术 旅游功能拓展服务区应体现地域性的自然秩序和人文内涵,所以在技术层面上,应整合利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并进行传承创新,寻找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平衡点。
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中国公路》杂志社所有,旗下官方公众号“中国高速公路”“中国公路”拥有首发(微信公众平台原创保护标识)权利,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rym@9811.com.cn,其他微信公众号不可开启原创标识,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买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