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大交通流量和复杂养护作业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公路养护模式显然已无法维持交通畅行和养护需求之间的平衡。 赵坤进 摄
高度集中的施工内容,让集中养护模式下的施工作业更加灵活和高效,这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否采用集中养护模式,需要结合施工作业内容和外部施工环境科学决策。
与传统养护模式相比,集中养护模式在施工安全及效益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必须建立在精细的准备和严格的过程控制基础上。例如,集中养护工程的施工时间短、施工效率高,为了准确编制施工方案,需要在前期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准备。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按计划分段控制工期,确保整个工程如期完成。
/ 巧治传统模式顽疾 /
集中养护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养护模式存在的典型薄弱环节,例如施工作业面空间有限影响铺装和碾压;纵向施工冷缝;由于路段严重拥堵导致沥青混合料运输不及时等。同时,还能保证通行车辆和施工作业的安全。
追尾碰撞是传统养护施工区域主要的交通事故类型。除此之外,施工区域内行驶车辆与施工设备的碰撞、现场车辆与施工人员的碰撞、同一方向车辆的划伤和碰撞,也是传统维修施工中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但在集中养护模式下,施工区域单向封闭,无社会车辆通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同时,集中养护模式还能通过“远程诱导导流,近端强制导流”避免拥堵,有效保障施工区域车辆、机械和人员的安全。在传统养护模式下,受制于现场交通、安全等各种压力,交通警察往往对施工占用车道数、道路长度、施工作业时间等提出严格限制,甚至仅允许大交通流量路段在夜间和清晨作业。但在集中养护模式下,通过单一的全封闭交通组织模式,可以并行、交叉运行构建多个运营内容,从而显著提高养护效率。
传统的养护模式一般采用“半封闭”的交通组织设计,容易导致拥堵,驾驶风险大,驾驶员感受差,速度慢,成本高。相比之下,集中养护模式一般采用“半全封闭”的交通组织设计,通过“远程诱导导流、近端强制导流”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养护作业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求。
/ 对症科学精准“下药” /
养护工程施工方应以工程具体施工的内容和环境特点,作为是否选择集中养护模式的判断依据。
交通流量大
交通流量越大,对养护工程的不利影响越大,即单次交通中断施工对养护工程的效益和安全提升越显著,采用集中养护模式的必要性越大。
多样化作业
集中养护模式可在空间上为多样化作业提供作业面。因此,养护施工内容越多样化,集中养护模式对提高施工效率的作用就越显著,就越能发挥集中养护模式的优势。
特殊工艺要求
为提高施工质量,某些公路养护方案会提出在交通中断情况下施工的特殊工艺要求,例如路面铺装工程及桥梁伸缩缝养护等。
/ 关注客观外部条件 /
鉴于集中养护工程的特殊性,在判断是否采用集中养护模式时,必须关注路网设施是否完备、养护资源是否充足、施工人员专业水平是否达标、技术储备是否充足、多方协作机制是否完善等外部条件。
路网设施
由于集中养护项目需要单块交通中断,在判断是否采用集中养护模式前,需要分析建设区域的公路网络和交通服务水平,判断其是否满足平行导流及强导流能力的要求,包括互通等导流节点疏浚能力是否充足,互通匝道与普通道路连通是否良好;导流路桥设施是否完好,是否能承受导流车辆的荷载,能否保证施工时为车辆绕行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等。
养护资源
鉴于集中养护工程短期内对人、机、物的需求量大,在决定是否采用集中养护模式前,必须调查工程项目可调用的养护资源,特别是拌和站等资源,从而保证养护施工过程中养护资源的充足供应。
施工人员专业水平
集中养护工程具有“点多面宽”的特点,实施难度大。因此,所有施工人员都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以确保在高强度施工作业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技术储备
针对施工难度大和耗时长的养护工程,特别是需要长耗时工艺的工程,充足的新技术储备能显著缩短工期,从而保证施工效率。
多方协作机制
采用集中养护模式的工程往往协调难度较大,需要当地交通运输主管单位、综合行政执法单位、交通警察,以及其他参与单位组成一个“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协调组织,为集中养护工程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中国公路》杂志社所有,旗下官方公众号“中国高速公路”“中国公路”拥有首发(微信公众平台原创保护标识)权利,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rym@9811.com.cn,其他微信公众号不可开启原创标识,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买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